【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深化综合改革,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2020年11月6日,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成功组织召开“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产学融合助力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论坛。为展示联盟理事单位的农科研究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和实践育人的成果,现特别推出“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工作创新案例交流”专栏,以增进交流,互鉴共享。
第16期推出: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用奉献点亮青春——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动物卫生防疫、企业复工复产成为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张龙等兽医专业硕士在2020年疫情期间组建了求是兴农兽医研究生实践小队,响应学校团委社会实践三下乡的号召,通过专业硕士毕业实习机会,结合线上线下生产实习结合的方式,深入参与疫情后企业和畜牧兽医科研单位的复工及复产工作,分别前往了龙岩学院兽医研究所、福州动物园、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围绕疫情后的生产恢复等展开了相关调研工作,将兽医疫病防控等相关方面的专业所学知识应用到基层实践。实践队成员参与龙岩地区包括华南虎等野生动物在内的动物疾病研究工作,在福州动物园实践队员除做好动物饲养、动物行为学观察外,还利用专业所学知识为园区野生动物寄生虫病夏季调查开展了大量的临床检测,为科学制定周期性驱虫和针对性用药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实践队成员协助圣农集团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家禽养殖企业开展了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等疫病临床相关检测工作,在调研同时服务企业,为企业复工复产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宝贵力量。
“学院在专业硕士培养上要求学生进入实践生产一线进行生产研习,也是为了从社会需求和基层服务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张务平老师表示。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张立根在圣农集团实验室开展禽病检测活动
“我们一直在不断鼓励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实践方向,毕竟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殷光文副教授表示,农业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根基,而这个根基能否稳固,与当代青年能否扎根基层去学习、成长、实践有着密切关系。
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对蛇等药用经济动物寄生虫、细菌等方向的研究非常感兴趣,我的导师也鼓励我坚持自己的方向走下去。”这个在实验室内观察寄生虫切片,略显成熟的大男生,是福建农林大学2019级兽医研究生黄潇航,一年多来,他和同学组建的团队在导师带领下走入福建省大大小小规模不同的畜禽等经济动物养殖场,为养殖户提供以寄生虫病检测为主的临床检查,在分离病原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在临床诊断技术,临床用药等方面不断地成长。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张龙等在蛇场进行病蛇检查
2019年,福建省南平市某蛇类养殖基地蛇群发生厌食、消瘦等症状,在与实验团队取得联系后,团队成员连夜对送检病蛇进行了剖检和寄生虫临床检测,最后确诊为蛇蛔虫病,并在跟导师沟通后,根据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推荐使用左旋咪唑等驱线虫药进行防控,控制了蛔虫病的发生。在殷光文等导师团队的指导下,课题组围绕蛇场建设构建、饲养管理等方面对养殖场的建设、疫病防控建设情况与养殖单位进行了探讨剖析,指导养殖场进行科学、合理地用药,较好及时地控制了蛇群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减少了养户的经济损失,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发挥自身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期间,开展了福州动物园动物寄生虫驱虫效果的全园普查工作,受到了单位工作人员的好评。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兽医硕士黄潇航协助福州动物园工作人员开展寄生虫感染调查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黄潇航协助福州动物园工作人员 进行华南虎的饲养管理
“目前福建兽医领域研究主要都是集中在传统畜禽领域,在特种经济动物研究方向开展较少,这也是从事药用特种养殖户疫病防控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南平市某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场工作人员坦言,希望有更多的高校能够分配适当的科研资源用于特种经济动物方向的研究。
“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我们更多地是希望他们能够回归到基层实践的工作中,从兴趣出发,到基层中去,为基层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对这些学生寄予的期望。”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殷光文副教授表示,学院对兽医专业硕士的培养首要的就是他们回归到临床实践中,将论文与生产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基层实践成长,千锤百炼真本事,才是专业硕士该有的培养方式。据悉,为稳固提升硕士培养质量,扎实专业相关知识,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将专业型硕士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学生兴趣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紧密结合基层实践为学生提供合理良好的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郑灿阳在龙岩学院兽医研究所开展华南虎巴贝斯虫病检测
“兽医硕士的培养应采取基层与实验室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学院黄志坚教授看来,农业类院校培养的兽医硕士应该是以服务基层作为首选培养目标,最理想的状态是将基层服务和实验室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先进技术,热心服务基层等综合素质的农牧人才。该校以建立在全省的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依托,规定专业型硕士需参加农业科学与技术调查、研究和推广实践,针对所在区域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需在基层开展不少于半年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严格要求对我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兽医研究生的学习生活。”2019级兽医硕士郑灿阳表示。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郑灿阳在龙岩学院兽医研究所检查送检病猪精神状况
“我们在服务基层,解决三农问题的时候是非常开心的。”实践于龙岩学院兽医研究所的郑灿阳表示,在为养殖户提供检测服务的时候,在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基层的同时也是在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搜集科研数据的同时,精准诊断、合理的治疗等都能帮助猪、禽等养殖单位较好地减少生产损失,提高相关养殖单位的效益。对于野生动物繁育单位而言,合理地诊断能够挽回一个濒危动物的生命,意义更是重大。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兽医硕士张龙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饲喂山羊
2019级兽医专硕的张龙,在进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禽疾病诊疗中心实习后,深刻地意识到了兽医实践的重要性。在福州市仓山区,从忙碌的清扫工作中抽身,便又小跑着回到诊室跟着老师开始了新病例的接诊,实践于此的张龙表示,在协助中心老师进行病死畜禽的临床诊断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接触了包括猪、鸡、鸭、羊等各类动物多种临床病例,涵盖普通病、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等多种类病例,累计案例超200例。
“在福建省畜禽疾病诊疗中心实践最大的感触,不仅在于能接触到来自全省各地的动物病例,增加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还能在服务基层养殖户同时,对当前福建省内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也坚定了我的学习斗志,坚定了为畜禽疫病防控贡献一份微薄力量的信念。”张龙如是说。在诊疗中心实践的日子里张龙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并就目前临床上多发的家禽腺胃炎病原等禽病开展了相关的病原分离及相关研究。最后结合自身兴趣和临床生产的需求情况,在与导师沟通后,他的毕业论文确定了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为研究课题主题,并就其临床防控等方面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研究生党浩千在羊场记录笋壳养羊试验
“一次一次的入场调研,一次一次的与业主交流,一天一天与工人一起劳动,使我看到养殖专业知识对生产的重要性,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的学习斗志,坚定了为养殖业贡献一份微薄力量的信念。”
这样的信念产生后,党浩千不停的思索,我能做点什么呢?通过调研,他得知福建古田县当地特产竹笋,种植面积很大,是古田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但是由于剥下来的笋壳产量仅黄田镇每天就有100多吨,牛羊采食有限,大多腐烂变质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所以,结合古田县笋壳实际利用情况,在导师指导下,他的毕业论文确定了以“笋壳复合处理及对湖羊育肥效果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并为之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采用多种处理技术,使笋壳得以长期保存,解决了笋壳储存、饲喂营养不平衡等难题,受到养殖业主的高度赞扬。
投身脱贫攻坚,发挥自身专业技能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徐河试验示范点,研究生李真真、张丽萍、雷琼分类设计不同水肥条件、不同技术应用、不同播种模式,并将草田轮作理念引入当地种植模式,融合当地优势作物,实现马铃薯、饲用燕麦、玉米、豌豆、肥田萝卜的轮作,从而达到养地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研究生李真真、张丽萍、雷琼在观察筛选的巨菌草生长情况
依据宁夏固原独特的自然禀赋,分别在土石质山区、黄土丘陵区、河谷川道区等分板块多点展示,从布局和设计上尽可能的展现不同海拔、不同区域、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巨菌草各品种的生长性能,从而达到优中选优目的。在导师刘庆华的指导下,三位研究生大胆推广应用新技术,完善了巨菌草高产栽培技术和种苗越冬繁殖技术。在草庙、古城和城阳等乡镇共示范种植巨菌草300多亩,经测产亩产鲜草12吨。辐射带动巨菌草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生态资源向富民资本转化,实现生态与经济、山绿与民富的有机统一。
积极助力农业复工复产
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镁营养研究所师生积极落实学校有关疫情防控期间科技助力春季农业生产和服务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发挥团队人才、科研优势,动员广大研究生,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科技支持农业复工复产工作。
“线上农技”来帮忙。国际镁研究所的师生们通过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聊天、视频、群聊和电话等线上平台,为农民春耕、备耕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疫情期间,国际镁研究所团队通过微信、直播平台等为230余户平和县柚农解答蜜柚生产上的疑问,提供蜜柚种植管理技术指导。
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镁研究所研究生录制视频指导蜜柚园春季施肥与除草管理
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镁研究所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微信群聊推送科普文章、提供学习资源
“技术手册”出实效。为给柚农提供全面的蜜柚管理技术指导,国际镁研究所师生围绕柚农蜜柚配方施肥、减肥提质、土壤改良、病虫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技术需求,系统编制了《琯溪蜜柚提质增效技术手册》,发放柚农,供柚农随时的观阅。疫情期间,团队共给柚农发放了《蜜柚绿色增产技术手册》200余份,同时,团队还通过线上方式,及时解答柚农在使用技术手册中遇到的疑惑,充分发挥技术手册的实用性、指导性。
琯溪蜜柚提质增效技术手册
“线下农技”来助力。国际镁研究所的返乡师生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发挥专业所长,积极投身家乡春耕生产中。团队成员2018级研究生黄晓曼、徐凯悦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农春耕”活动,帮助家乡农民采收柑橘、采摘茶叶,指导果农科学修剪果树,积极与农户交流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2019级研究生刘有通过父母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在线观看苹果、柑橘专家果园管理直播视频,与农户讨论果园施肥问题,转变果农传统耕作观念。针对当地农户关于果园施肥次数和方式的疑惑,她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农户强调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针对农户将家畜粪便直接堆积于树干周边现象,她指导农户将粪便捣碎、浅翻,有效利用肥料并避免对树体造成伤害。
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黄晓曼、徐凯悦、刘有在田间开展“助农春耕”活动
面对疫情影响,国际镁研究所的师生们积极主动作为,为柚农提供“云”端服务、就地服务农业生产,为疫情防控时期的农业复工复产贡献智慧力量,彰显新时代农林科技者的风采。
加入科技特派员工作 助力果农解决黄化衰退病
柑橘黄化衰退病在福建省三明地区发生严重,病因种类多,是柑橘产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8级专业硕士樊敬辉在导师刘国坤教授指导下开展柑橘黄化症病因调查与防控研究,参加了福建省2019年的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千万行动,加入永安市洪田镇科技特派员共享工作站,对永安地区的温州蜜柑的黄化衰退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明确了柑橘衰退病的主要病因是柑橘半穿刺线虫,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以柑橘群体健康为主体的生态防控方案。该方案推广应用后,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得到了基层农户的一致认可。洪田镇大科蜜桔种植大户吴攀凯说,“福建农林大学的樊敬辉同学呆在一线,给我们带来“种植技术餐”,这种研究生我们欢迎”。
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樊敬辉调研柑橘黄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