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英语专业(师范类)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中、小学进行英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在外事、经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研究等工作。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受到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了解语言的一般规律,并能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解释总结语言规律;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习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基本能力和英语教育研究的基本能力。
2.学习领域课程定位
《语言学导论》是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中的一门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的主要目标及任务是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语言(特别是英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主要方面知识,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本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当代教育和岗位需求的发展和需要,就所需要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教学,为学生以后的语言理论学习、语言教学能力的发展及相关后续课程的开设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学习领域目标/关键能力
通过对“语言学导论”课程学习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1)专业能力
①具备从事英语教学或其它相关工作最基本的语言学基础知识;
②运用基本的语言学理论与原则,对现语言现象进行初步分析与判断;
③从宏观角度,把所学相关知识与实践结合,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指导外语学习。
(2)方法能力
①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等;
②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③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和判断;
④具备一定的语言和逻辑意识,发展理性思维;
4.学习领域时间安排
学习领域时间安排
本课程学习领域共分十二模块,大体各模块课时分配如下:
模块 |
内容 |
学时 |
1 |
概论 |
4 |
2 |
语音学和音系学 |
4 |
3 |
形态学 |
2 |
4 |
句法学 |
4 |
5 |
语义学 |
3 |
6 |
语用学 |
3 |
7 |
语言与大脑 |
2 |
8 |
认知语言学 |
2 |
9 |
语言习得 |
4 |
10 |
语言与文化 |
2 |
11 |
语言与社会 |
2 |
12 |
语言与计算机 |
4 |
|
|
总计36学时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1概论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 1什么是语言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言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理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以及语言学的各个分支, 4.掌握语言学研究中几对基本概念; |
1. 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2. 语言学的分支,宏观角度,微观角度 3. 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如: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 diachronic vs. synchronic/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 langue vs. parole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提问法 建议: 可以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去识别研究范畴,以及通过例子对比还区别几对概念。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积极参与课堂 课前预习 清楚表达的能力 具备从网上搜集资料的能力 |
区别及解释不同概念的能力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的分支 语言学研究中基本概念 评价方法: 教师提问 |
本节主要让学生宏观的把握语言学的整体框架,以及基本的语言学研究中的概念。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1概论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 2什么是语言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 2.理解语言的甄别性特征 |
1.语言的定义 2.语言的甄别性特征: 任意性、 双层性、 创造性、 移位性、 文化传递性。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提问法 建议:让学生通过对比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来定义什么是人类语言,以及解释人类语言的特征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动物间交流的视频 |
了解人类语言的特征, 积极参与课堂 课前预习 清楚表达的能力 |
熟知语言的不同定义 解释语言的各种特征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语言的定义 任意性、 双层性、 创造性、 移位性、 文化传递性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的本质和特点。 本节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人类语言的各种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2语音学和音系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2.1语音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各种发音器官及其作用, 2.理解英语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和特点,3.熟练掌握它们发音上的特点进行分类, 4.能分清宽式标音法和窄式标音法的区别。 |
1. 什么是语音学 2. 发音器官 3. 音标——宽式和严式标音法 4. 英语语音的分类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提问法 演示法 建议: 引导学生大声地发出声,以识别发音器官的发音部位以及比较不同英语语音的异同。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相关音频、图片 |
具备基本的语音发音及识别能力 了解发音器官的构成 |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熟悉会发音器官的构成及对应部位 成够准确拼读及分类语音 了解宽式和严式标音法的异同 |
评价内容: 发音器官的结构 英语语音的分类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 作业 |
本部分的学习,了解各种发音器官及其作用,理解英语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方式和特点,并能熟练掌握它们发音上的特点进行分类,能分清宽式标音法和窄式标音法的区别。 本部分的设计,要融入大量实例,并引导学生大声的发音。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2语音学和音系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2.2音系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音系学和语音学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基本的概念如音位、音位对立、互补分布、最小对立对等, 3.理解并掌握几条音系学规则,譬如序列规则,同化规则,对重音、语调、声调等几种超切分音系特征的表意作用 |
1. 音系学和语音学的区分 2. 语音、 3. 音位、 4. 音位变体 5. 音位对立、互补分布、 6. 最小对立对 7.常见音系规则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提问法 建议: 1、 将该学习领域对某些同学来说相对枯燥,偏难,举例及讲解时应做到通俗易懂。 2、 音系规则部分应辅以学生实际操练。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相关音频 网络教学资源 |
具备准确拼读和发音的能力 |
准确拼读和发音的能力 熟悉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常见音系规则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基本的概念如音位、音位对立、互补分布、最小对立对等, 常见音系规则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 作业 |
本部为旨在让学生了解音系学和语音学的联系和区别及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几条常见音系学规则。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3形态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3.1形态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 了解构成单词的最小意义单位—语素 2. 语素的类型、常见词根和词缀的意义, 3. 加强对英语派生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加强对复合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语素: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 2.语素的类型:曲折 3.语素的类型:派生 4.复合词的类型 5.复合词的特征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提问法 建议: 1、该部分多引导学生去进行归纳总结曲折型和派生型的特点,以及复合词的类型与特征。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了解基本的构词规则, 能初步分析词汇的内部结构 |
熟知相关概念 准确解释概念的能力 能举出若干相应的语素及复合词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语素 曲折 派生 合词的类型 复合词的特征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让学生熟悉单词的内部结构以及构词规则。并通过对词素的学习加强对英语派生词和复合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行归纳总结。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4句法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4.1句法关系、语法结构及成分、句法功能和范畴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言的句法方面的相关概念,如句法类型、句法关系、位移规则、普遍语法等。 2.理解并能够描述句子的语法性, 3.明确句子的基本成分和类型, |
1.句法关系 2.直接成分(分析) 3.向心结构 4.离心结构 5.并列与从属 6.句法功能和范畴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练习法 建议: 1. 将该学习领域对某些同学来说相对枯燥,偏难,举例及讲解时应做到通俗易懂。 2.应辅以学生实际练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句子。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具有基本的语法知识 识别句子的成分和类型 |
熟知相关概念的能力 准确解释概念的能力 能准确地分析句子。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句法关系基本知识掌握水平 语法结构及成分基本知识掌握水平 句子结构分析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描述句子的语法性,明确句子的基本成分和类型等。 教师讲解时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 本部分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从句子层面上对语言的认识。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4句法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4.2短语、小句及句子;递归性、句子的连接与语篇的衔接;普遍语法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 了解短语、小句及句子的概念 2. 掌握句子的线性与层次性、形式与逻辑、深层与表层等关系。 3. 了解普遍语法原则及语法参数。 |
1.短语、小句及句子 2.递归性、 3.句子的连接 4.语篇的衔接 5.普遍语法原则 6.普遍语法参数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练习法 建议: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了解句子的结构, 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
能够准确地解释相关概念,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熟悉句子间的连接的种类。 |
评价内容: 相关概念掌握水平 句子及语篇分析的能力 普遍语法的理解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句子的线性与层次性、形式与逻辑、深层与表层等关系。 本部分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不同层级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5语义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5.1语义学 |
学时:3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义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词汇之间和句子之间的主要语义关系, 3.掌握成分分析方法, 4.句子抽象意义的分析方法。 |
1.“意义”的概念 2.意义和所指 3.主要的意义关系 4.成分分析 4.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5.整合性 6.逻辑语义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练习法 建议: 1、讲解成分分析时涉及到用公式表达语义特征,对于文科生来说稍有难度,用简单的例子,浅显的语言来解释。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熟悉基本的意义关系 理解句子意义的能力 |
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能正确区分不同意义关系 能正确进行成分分析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意义”的概念掌握水平评价 分析主要的意义关系能力评价 进行成分分析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了解语义学的基本概念。理解词汇之间和句子之间的主要语义关系。掌握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对句子抽象意义的分析方法。 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关系辨别,用成分分析法分析词汇意义,以提高学生句子分析与意义理解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6语用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6.1语用学 |
学时:3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用学和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语境和话语意义等一些基本概念 3.理解语用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4.理解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会话原则, 5.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6.了解关联理论的有关内容。 |
1.什么是语用学 2.语用学中的基本概念 3.言语行为理论 4.施为句与叙事句 5.行事行为理论 6.会话原则 7.合作原则 8.准则的违背 9.会话含义的特征 10.关联理论 |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法 建议: 1、将该学习领域分作若干个项目,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根据会话情景,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并说明语言现象及所涉及到的理论.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能举例说明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 能够根据情景理解话语的能力 具有分辨言语真实涵义的能力.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熟悉会话涵义理论并能正确进行会话分析的能力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基本概念掌握评价 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评价 会话原则的掌握评价 运用原理分析会话能力评价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掌握语用学相关理论与原则并能用来解释一些语言现象 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讨论.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引导学生运用原理来分析现实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7语言与大脑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7.1语言与大脑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人脑的基本结构 2.了解语言活动的脑反映, 3.认识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4.理解大脑的语言侧化现象 5.了解大脑语言中枢的主要作用和分工, 6.了解语言习得机制的活跃期与退化期。 |
1.人的大脑 2.布罗卡区、韦尼克区、角形脑回 3.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表达 4.大脑的侧化 5.左半球的语言优势 6.两耳分听实验 7.关键期假说 8.吉妮案例与语言机制的退化 |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建议: 1、该学习领域主要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语言与大脑的关系,多运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和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言与大脑的关系.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大脑结构的图片 相关视频 |
了解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了解大脑的基本结构 |
熟悉大脑及结构及语言中枢 了解语言在大脑里的处理过程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大脑及结构及语言中枢了解评价 语言的侧化的理解评价 关键期假说的理解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语言活动的脑反映,认识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通过一些非正常现象案例的分析来识别相应的语言中枢所在..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语言活动的脑反映,认识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8认知语言学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8.1认知语言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2.理解范畴化的重要意义, 3.理解隐喻形成的原理及其在人类对周围事物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对隐喻转喻进行分析的能力。 |
1.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发展 2.范畴化、 3.意象图式 4.隐喻及分类、 5.转喻 6.整合理论 |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建议: 1、 意象图式需形象表达 2、 隐喻举些常见的,容易理解的例子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了解语言在认知中的作用 具备基本的修辞理解能力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能用简图很好地表达意象图式的能力.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范畴化的理解评价, 意象图式的理解评价, 对隐喻转喻分析能力的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隐喻形成的原理及其在人类对周围事物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对隐喻转喻进行分析的能力。.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形像,浅显地向学生呈现意象图式,隐喻等重要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意识,对隐喻转喻进行分析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9语言习得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9.1第一语言习得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2.理解不同理论视角下的语言习得概念。 3.认识语言习得观的不同阶段 4.理解语言与环境和关键期假说 5.掌握对语言习得状况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的能力。 |
1.了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2.行为主义视角下的语言习得 3.天赋假设视角下的语言习得 4.交际主义视角下的语言习得 5.认识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 4.语言与环境 5.关键期假说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建议: 1. 重点介绍三种不同视角下的语言习得观. 2. 让学生课后独立搜索环境对语言发展影响的相关例子.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相关视频资料 |
了解母语发展的基本阶段 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具备资料信息搜集能力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熟悉三种不同视角下的语言习得观 熟悉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征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对语言习得的三种视角掌握评价 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的理解评价 关键期假说的掌握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对语言习得状况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9语言习得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9.2第二语言习得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二语习得相关概念 2.理解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掌握对语言学习者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的能力。 |
1.二语习得、 2.习得与学得、 3.母语与二语。 4.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5.输入假说 6.中介语理论 7.学习者个体差异 8.二语习得的教学启示 |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 建议: 1.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语言学习者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为以后的教学能力和技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了解二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异同 具备资料信息搜集能力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二语习得相关概念与理论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二语言习得相关概念掌握评价 输入假说的理解评价 中介语理论的掌握评价 二语习得的教学启示总结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二语言得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掌握对语言学习者进行分析并从中获得对语言教学的启示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10语言与文化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0.1语言与文化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文化的定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 2.理解相关理论和现象, 3.掌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4.从文化视角去解释各种语言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分析方法。 |
1.文化的定义 2.言语社区 3.语境 4.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5.文化差异的语言学证据 6.文化与语言教学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建议: .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理解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并能做出准确的解释 熟悉文化差异的语言学体现 熟悉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基本概念掌握评价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理解评价 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了解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掌握相关理论. 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在语言现象中的反应.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11语言与社会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1.1语言与社会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2.理解语言使用的社会属性, 3.掌握语言在社会语境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多样性的原理, 4.明确交际场景中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
1.语言变异 2.标准语与非标准语 3.少数民族变体 4.社会变体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建议: 1、可以就语言变异或社会变体中的某个话题,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究.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语言的变异现象 信息检索能力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熟悉语言的不同变异和社会变体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语言变异概念掌握评价 社会变体的理解评价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充分认识语言变异和社会变体等社会语言学现象.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言变异和社会变体等社会语言学现象,培养学生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习领域
学习领域12语言与计算机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2.1语料库语言学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2.理解计算机在我们的语言学习、 3.了解计算机在语言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原理。 4.掌握基本的语料库辅助语言学习、教学及研究的方法。 |
1.语料库的定义、 2.语料库的分类 3.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 4.词频、索引行、词语搭配 5.语料库研究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实践操作法 建议: 1、可能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合作运用语料库软件对语料库进行操作,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语料库实验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
熟悉并能准确解释相关概念并举例 熟悉语料库软件的应用操作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语料库的定义、分类及发展了解评价 语料库语言学中的基本概念的掌握评价 运用语料库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及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的语料库辅助语言学习、教学及研究的方法。 以项目为导向,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完成小组任务. 本部分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语言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
|
|
|
|
《语言学导论》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12语言与计算机 |
总学时:36 |
学习情境12.2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CMC) |
学时:2 |
学习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1.了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基本概念 2.了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发展历程 3.理解计算机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语言研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原理。 4.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及研究的方法。 5.了解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 |
1.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相关概念 2.CALL的发展阶段 3.CALL技术及应用 4.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CMC) |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举例法 建议: 1.可以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形式,及实际操作。 |
教学材料、工具与媒体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考核与评价 |
备 注 |
计算机网络教室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课件 |
对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有初步的了解 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经历 网络检索能力 |
熟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概念、历史及当前现状 了解计算机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的理论基础 熟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的形式 能根据教学法设计教学情境 能按照设计的教学情境组织教学 |
评价内容: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相关概念了解的评价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的了解的评价 对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际的形式了解的评价 评价方法: 小组成员自评和互评 教师评价 |
本部分旨在通过学习很好地了解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基本概念、发展及现状。 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通过新自实践,熟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模式及它的优势,形成合理利用计算机来学习的良好习惯。 |
|
|
|
|
|
|
|
6.学习领域能力测试与课程考核方式
每个学习领域安排一次作业,计入过程式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过程性考核占总评的75%,具体包括三项内容:考勤及作业、小组专题汇报和教师评价;终结性考核为期未考试,占总评的25%。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结果合成为总评分数,总评分达60为及格。
序号 |
学习领域情境 |
能力测试的方法与手段标准分值 |
参加学习 |
小组成员评价 |
教师评价 |
课后作业 |
集中测试 |
|
其他 |
合计 |
1 |
概论 |
1 |
2 |
3 |
1 |
|
|
|
7 |
2 |
语音学和音系学 |
1 |
1 |
2 |
1 |
|
|
|
5 |
3 |
形态学 |
0.75 |
1 |
2 |
1 |
|
|
|
4.75 |
4 |
句法学 |
1 |
2 |
3 |
1 |
|
|
|
7 |
5 |
语义学 |
0.75 |
2 |
3 |
1 |
|
|
|
6.75 |
6 |
语用学 |
0.75 |
2 |
2 |
1 |
|
|
|
5.75 |
7 |
语言与大脑 |
0.75 |
2 |
3 |
2 |
|
|
|
7.75 |
8 |
认知语言学 |
0.5 |
2 |
2 |
2 |
|
|
|
6.5 |
9 |
语言习得 |
1 |
2 |
3 |
1 |
|
|
|
7 |
10 |
语言与文化 |
0.5 |
1 |
2 |
1 |
|
|
|
4.5 |
11 |
语言与社会 |
1 |
1 |
2 |
2 |
|
|
|
6 |
12 |
语言与计算机 |
1 |
2 |
3 |
1 |
25 |
|
|
32 |
合计 |
10 |
20 |
30 |
15 |
25 |
|
|
100 |
7.教学条件与学习资源
(1)教学条件
①具有网络环境,学生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②有一定数量的纸质图书资料;
③校内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良好职业修养的教师队伍;
④有较为丰富的课堂与学习指导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与软件、习题与案例、试题库、教学录像等。
(2)学习资源
①“语言学”课程教材;
②音像、动画素材和视频教学资料;
③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和数字图书馆;
④互联网在线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