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概况
1996年,体育学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研究生层次上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地位。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在体育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母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运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趋势
1、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突破了过去把体育只看作是一种政治工具的观念,开始探讨体育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重视体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对体育运动的本质、目的、价值、结构、功能、过程及运作机制的探讨;重视对体育运动主体——人与体育组织行为和活动的研究;开展对体育的历史和未来以及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加强体育科研成果的交流,特别是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2、引入多种学科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社会学科学研究得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研究摆脱了过去单一理论框架,逐渐引入了人文社会学科中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不同学科的理论,从多个不同方位对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3、新学科纷纷成立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不同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影响。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人体育研究领域,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交叉学科的涌现。我国体育研究领域新学科的成立一方面是对外学术交流的结果,有不少体育研究新学科都是借鉴、引进国外同行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的基础上成立的;另一方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4、研究方法不断更新
随着与国外学术交流的频繁,我国体育学术界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因此,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注重吸收、消化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使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实证化和定量化的趋势。
5、重视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法制建设、对外交流、加人WTO、奥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体育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不能空谈理论,而必须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种形势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应用研究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倾向。
(二)本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
十多年来,体育界人士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新学科形成的一些标志性构成要素如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概念体系、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围、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功能、专门的成体系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严谨的合乎逻辑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内容还不清楚。此外,体育人文社会学包含了哪些理论?目前研究者还没有提炼出来。整体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还比较薄弱,许多领域尚处于引进相关学科及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还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2、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学科体系还没有形成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不能脱离现代科学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的发展实状,不能脱离体育科学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的基本脉络,更不能脱离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脱离上述各种条件,去凭空地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思辨地构建起来的学科体系以及为构建体系而构建体系的思路会导致学科体系建设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现代科学体系和当今体育科学体系以及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与这一立体网状结构体系存在着对应关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立体网状结构体系。而目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系还是一个划分为两个不同学科研究领域(即体育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和体育社会学科研究领域)的平面性结构;还只是一个“学术学科体系”,缺少学校学科体系,还只是一个结构体系,缺少体系结构。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结构完整、门类齐全的多层次、多序列、多形式的立体网状结构学科体系。
3、分支学科发展不均衡
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中,有发展较快的学科,如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有需要提升的学科,如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有需要扶植的学科,如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有需要实现突破性进展的学科,如体育史;有后继乏人和理论难以创新的学科,如体育美学;有需要摆脱母学科教条的枷锁,求得新生的学科,如体育哲学。这种学科发展中的不均衡性特征,在总体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4、研究整合程度不高
体育现象扩大化、复杂化与当代中国体育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综合性特征,以及信息量迅速增长的趋势,使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需要借助和吸收众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人员进行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任何某一个人、单一学科角度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都将存在其局限性,完整理论的形成依赖于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然而,在目前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单兵作战多,互不配合,联合攻关少的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重复研究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总体实力。
(三)申报学科现有的科研基础和特色
1、申报学科现有的科研基础
本学科团队现有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22.2%;讲师3人,中级职称比例为33.3%;助教4人,初级职称比例为44.5%;硕士7人,比例为77.8%;学术团队结构合理、组成精炼。该团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主持课题14项,其中厅级以上课题5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二类期刊3篇。
2、申报学科现有的特色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本学科在县域体育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秦纪强教授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曾主持厅级课题2项:“新时期安徽省农村体育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新农村视野下的安徽省县域体育发展战略”;发表学术论文:“体育先进县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安徽省凤阳县体育现状的调查”、“安徽省县域居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学科成员对县域老年人体育状况、县域农民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和村落体育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持相关课题4项:“皖北地区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新中国60年安徽省村落体育变迁的社会学分析”、“皖北地区乡镇中小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皖北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全国农运会项目设置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皖北地区乡镇中学体育师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小岗村体育变迁的社会学分析”、“皖北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研究”、“皖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四)本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本学科发展的必要性
⑴阐释体育现象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现象出现了扩大化和复杂化趋势。体育现象的扩大化表现为:体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体育文化的普及;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结合;体育的大众化与平民化倾向。体育现象的复杂化表现为:大量经济活动介入体育之中;体育现象的社会政治化;体育社会问题的广泛出现。要对这些作为社会现实的体育运动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全面的回答,使我国体育事业良性发展,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就要求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⑵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给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造成困难。领导决策越来越需要借助掌握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的集体智慧和专门领域的科研成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可以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决策发挥着参考咨询作用。安徽是一个中部农业省份,本学科对县域体育战略研究可以为我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县域体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我省体育工作管理者与实施者提供决策依据。
⑶威尼斯官网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利用相关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对纷繁复杂的体育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所涉及的因素、相互联系、影响条件、运行机制等进行实际调查和科学分析,找出因果联系与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理解体育现实。同时,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科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化专门认识,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职业能力的作用。
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在体育专业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构成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群的十余门学科陆续进入体育专业各个培养层次的课程体系,有些学科和课程早已成为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根据威尼斯官网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体育部将积极筹建、申报体育专业,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2、本学科发展的可行性
⑴学科队伍研究方向明确
学科成员均以县域体育方向为主,并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提供了条件。
⑵学科队伍结构合理
本学科团队现有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22.2%;讲师3人,中级职称比例为33.3%;助教4人,初级职称比例为44.5%;硕士7人,比例为77.8%;学术团队结构合理、组成精炼,能够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
⑶体育专业的申报和科研资助计划的制订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
体育部正在积极筹备体育专业申报工作,体育专业的申报,对学科成员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对学科成员能够起到积极地推动和鼓舞作用,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体育部制订的科研资助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成员的积极性,能够推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学科现有基础出发,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学科点优化的需求,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特色培育为重点,以安徽省县域体育为研究领域,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辨性分析,揭示县域体育发展尤其是村落体育变迁规律,推进县域体育可持续发展,形成浓郁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文化氛围。
2、总体目标:强化县域体育研究方向,注重多学科交融、渗透和支撑,力争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加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1-2名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完成1份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培育期满,达到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水平。
(二)教学、科研创新发展的思路
1、建立由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学术团队,以县域体育新体系的建立和县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为创新内容,为我省乃至我国的体育决策和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整合现有资源,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要求,构建符合我院实际和具有威尼斯官网特色的教学体系。同时根据威尼斯官网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积极筹建、申报体育专业,推动本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
3、实施科研发展计划,通过增加科研投入和科研指导,培育学术精品,加大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厅级以上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争取更多课题立项。
4、建立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让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对学生及本校教工的健身指导,同时在相关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凤阳当地群众的健身指导,力争在全民健身指导和场地开放应用上有所突破,并以此来推动基础研究上水平。
(三)发展方向、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发展方向
本学科总体方向是县域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带头人秦纪强教授侧重新农村视野下的县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学科成员刘从梅副教授侧重县域老年体育及女性体育以及县域体育制度研究;学科成员陶运三讲师侧重县域农民体育组织与县域体育文化研究;学科成员井志侠讲师侧重县域体育政治、经济、文化及村落体育变迁规律研究;学科成员王杰讲师侧重县域体育的区域发展研究;学科成员储庆桂硕士侧重县域农村体育研究;学科成员孙文树硕士侧重县域体育消费研究;学科成员樊申元硕士侧重县域体育产业、竞技体育研究;学科成员李飞助教侧重县域体育俱乐部研究。
2、研究内容
县域体育:县域体育现状分析;县域体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县域体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研究;县域体育的合理构建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县域体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略研究等。村落体育变迁的社会学因素分析;村落居民健身问题研究;村落体育运动项目设置问题研究等。县域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俱乐部等问题研究。
3、创新点
合理构建县域体育新体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审视县域体育发展战略,用社会学的视角描述丰富多彩的村落体育现象,探讨村落体育变迁规律及发展趋势。
(四)学科团队建设方案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团队现有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4人,有硕士学位7人;年龄35岁以下的学科成员为7人,占总人数的77.8%。在学科学术梯队建设中,着力加强教师学历、职称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年龄、学位、职称等结构更加合理的学术队伍。在三年培育期内:1)引进3名以上硕士、博士;2)培养3名以上硕士、博士;3)晋升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实施资金资助计划,重点资助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二是奖励在国家二类以上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并由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支付版面费。三是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主持人优先享受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骨干按学校有关规定优先申报项目和优先获得相关经费资助。四是加大青年骨干成员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五是通过学术交流和自我学习等形式,提升学术水平。
(五)学科平台建设方案
1、筹建教师阅览室,订购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联系的期刊杂志,丰富教师信息量。
2、加强同县级文体局、乡镇文化站、村级活动室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筹建县域体育研究基地。
3、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获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
(六)规划期内主要任务和年度考核指标
1、主要任务:
1)力争培养1名以上校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
2)力争建立一支15人左右的学科团队,其中高级职称3-5人、40岁以下成员均取得硕士以上学位;
3)申报厅级以上课题1-2项,在三类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以上;
4)积极筹建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
2、年度考核指标
1)2010年 引进硕士以上人员1-2人,晋升副教授1人、讲师2-3人,公开发表三类以上论文1-2篇。
2)2011年 引进硕士以上人员1-2人,晋升副教授1人、讲师0-1人,公开发表三类以上论文1-2篇。
3)2012年 引进硕士以上人员1-2人,晋升副教授1人、讲师1-2人,公开发表三类以上论文1-2篇,完成调研报告1份,力争获批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所。
三、投资概算
(一)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及来源
1、项目总投资:7万元。
2、投资构成及来源:学校拨款3万元,课题组成员在研项目经费2.75万元,预计争取课题项目资金1.25万元。
(二)资金使用预算
2010年,预计使用资金2万元;2011年,预计使用经费2万元;2012年,预计使用经费3万元。主要用于:学术交流、专家讲座、学术期刊订阅、学科团队外出调研、课题立项、论文的版面费及奖励等(附:项目经费使用预算)。
项目经费使用预算
时间 |
使用金额(万) |
使用说明 |
2010 |
2 |
科研启动、学术交流、调研、论文版面费等 |
2011 |
2 |
学术交流、调研、专家咨询、资料购置、论文版面费等 |
2012 |
3 |
学术交流、调研、专家咨询、资料购置、论文版面费等 |